博鼎娱乐

中文EN
加快推进数字城乡融合发展
2022-10-14 来源:《社科院专刊》2022年10月14日总第620期 作者:崔凯(农村发展研究所)
分享到:
字号: [大] [中] [小] [关闭] [打印]

  推进数字城乡融合发展,是适应技术变革、转换城乡发展动力机制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实践。现阶段,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应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协同、产业融合互促、公共服务普惠和治理手段升级等方面,走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道路。要做好中长期战略布局,夯实城乡新基建,强化数据安全治理,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,营造数字公共服务空间,培育数字人才队伍等,加快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数字化转型,将城乡发展红利惠及全民。

  推进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具重要意义

  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,基于整体性的数字赋能手段来驱动城乡融合,改善不平等城乡关系的具体实践。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,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,也不只是对城乡某种发展形态及转型方式的追求。而是深化对数字技术变革及其作用的认识,通过技术变迁推动城乡发展,将包容与普惠嵌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中,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
  从城乡矛盾运动规律看,人类发展史上若干次重大科技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城乡关系。借助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来塑造“技术—城乡”互动空间,是为解决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寻求城乡融合的更优路径。

  从技术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看,数字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数字技术为人的发展服务,克服技术异化等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消极作用,更高效地实现城乡居民的供需匹配,避免数字鸿沟和信息孤立,增进城乡转型中的居民获得感和满足感。

  从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看,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,还要以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为最终目标,建立保护个体权益、改善社会生活、增进居民福祉的系统思维,把握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最终价值取向。

  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与难点

  智慧城市、数字乡村等城乡形态相继出现,成为中国特色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载体。目前,我国已有逾700个城市正在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,117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和山东、广东、江苏、河北、安徽等地的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先后启动,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。现阶段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。

  基础设施领域,城乡网络覆盖和信息互联水平大幅提升。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中国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,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%。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基建在各地布局,乡村数字化基础和配套不断完善。

  新兴产业领域,智能技术助力传统产业升级、催生新业态。产业数字化规模逐年增加,全国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建设项目累计超过3000个,机器视觉、无人巡检、智能物流等技术已取得良好应用效果。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.3万亿元,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
  公共服务领域,融入大数据、机器视觉、AI云服务和计算能力的“城市大脑”项目,在整体层面对城市运行状态全局分析,对城乡居民的交通出行、教育医疗、文化卫生、公共安全等各种需求作出识别和响应,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、有效性不断提高。

  基层治理领域,数字化变革加快政务服务下沉,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31个省级政府已构建覆盖省、市、县三级以上的政务服务平台,其中,21个地区实现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覆盖。数字政府正成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。

  当前,推动数字城乡融合面临四大现实挑战。一是城镇化与信息化、数字化发展进程不协调。各地对数据资源的开发、利用与整合有待深入,以大数据、5G、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活动待丰富和普及。二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与现实需求不匹配。智慧教育、智慧医疗、智慧养老等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仍处于逐步探索期,部分居民与相关市场主体尚不具备承担相应技术的基础条件和能力。三是数据壁垒制约数据开放和共享,限制数据要素使用价值的发挥。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和个人等不同层面的数据权属和责任问题有待解决,数据平台和数据服务的核心技术与标准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。四是城乡居民对于数字技术感知、接入、使用等方面的差异,形成了新的多维不平等现象,限制了数字技术在生活、服务、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和普及,不利于城乡数据和公共资源的整合。

  走中国特色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道路

  从战略层面看,走中国特色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道路,要以创新发展模式、培育增长动力、践行包容理念、增进全民福祉为思路,发挥数字化在服务政府决策、优化资源配置、转变增长方式、改善公共服务、增进社会福祉中的积极作用,加快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数字化转型。

  创新数字赋能模式。要根据城镇化所处的阶段,各地信息化基础以及产业发展、社会治理、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实际需求,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城市承载力、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能中的作用,因地制宜探索不同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模式。

  重塑城乡增长动力。立足创新驱动城乡发展,以数据要素为依托,加快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,助力城乡间劳动力、土地、资金等要素的流动,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动能,释放新兴产业对城乡融合的倍增作用。

  践行普惠包容理念。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最突出表现,要在汇聚城乡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资源的基础上,将公众参与行为纳入匹配技术应用与居民需求的空间中,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全面、优质、高效、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。

  持续增进全民福祉。要兼顾城乡发展的公平和效率,特别关注农村居民和老龄人口、相对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,让数字技术的普及嵌入个体价值实现中,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取所需的技术工具和能力,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  从对策层面上来说,要呼应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需求,形成技术进步与人文智慧结合的解决方案,让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能够在数字赋能空间中彼此交融,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。

  做好城乡数字化转型的中长期战略安排。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政企联动和试点先行,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在城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,制定人才、用地、资金、科技等方面的配套扶持政策,深化和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建设标准、考核体系等,开展以技术适用性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绩效评价与长期跟踪。

  全面夯实城乡新基建。加强城乡5G、大数据中心、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,特别要在城乡接合部及县域提前部署。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,探索和优化基于“智慧交通”“智慧水利”“智慧电网”“智慧物流”等实现基础设施升级的实施方案,实现全域引导、指挥控制、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慧化。

  强化数据安全治理。以各类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数据安全管理为重点,推进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之间的业务协作,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。出台相关制度与法规,根据不同数据类型的属性和安全防护要求,明确利益相关方权责,有序放开数据权限,优先推动对非涉密公共数据的公开和共享,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试点。

  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。加快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,推动制造、旅游、养老、商贸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,通过试点建设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发展,促进大数据、物联网、智能制造等产业配套和集聚,培育一批以功能化、智慧化、绿色化为特色的现代数字化园区和产业集群。

  营造数字公共服务空间。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,发挥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,整合城乡公共服务大数据基础资源,根据现实需求打造集政务服务、公共服务、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,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,提升居民对于各类服务事项的主动参与、自主决策和动态管理能力。

  培育数字人才队伍。面向市场需求,引导高等院校、职业院校在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管理等学科设置相关研究方向,大力培养数字技术实用人才、管理人才和领军人才。深化校企合作、政企合作,采取定向委培、企业培训基地、高校实训基地等多元培训方式,推动技能培训向参与式、互动式转变。

责任编辑:陈静

热点文章
  • 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第一卷、第二卷民族文版出版发行
  • 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
  •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—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今年以来引领中国经济持续恢复、稳中求进述评
  • 习近平向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庆祝活动致贺信
博鼎娱乐【集团】股份有限公司